浸大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一直致力於促進中國人文學的東西方學術交流。本所十分高興能與浸大創意研究院合作,邀請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學系的田安教授(Anna M. Shields),於三月至四月期間親臨香港浸會大學駐校訪問,並主講一場公開講座,分享其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心得。歡迎報名參加。
浸大創意研究院傑出訪問學人講座:傳承與變革:唐代文學遺產在五代北宋的重塑
主辦單位:浸大創意研究院、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
日期:2025年3月28日星期五
時間:上午10:00至11:30
場地:香港浸會大學逸夫校園林護國際會議中心伍宜孫博士演講廳(WLB109)
講者:田安教授(普林斯頓大學胡應湘一九五八年級中國研究講座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創意研究院傑出訪問學人)
主持:張宏生教授(浸大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所長)
語言:普通話
演講提要:
唐滅亡後的兩個世紀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節點:得益於五代時期唐代文學作品的廣泛傳播,以及宋統一後印刷術的興起,學人得以重新整理唐代文學遺產,並以嶄新的形式對其進行傳承。近年來的接受史研究讓我們瞭解到這一進程如何在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柳宗元等唐代大家身上得以體現。然而,唐代文學的傳承故事不僅僅局限於個別作家或唐文學典籍的建立,它深深植根於 10 至 12 世紀的社會、政治和文化變革之中。宋代學人自視為唐文學的博學「詮釋者」,而非單純的文本「傳遞者」。他們重塑唐代傳統,以回應宋人對歷史和「文章」的道德倫理層面的新關注。那麼,我們該如何利用現有的廣博唐代文學知識來理解這背後的推動力呢?為此,我將重點分析來自宋代不同時期的三個案例,它們分別是北宋早期的《文苑英華》、經修訂的《新唐書》和創新的《唐詩紀事》。這三部作品分別展示了宋人如何以新的形式重塑唐代文學,以滿足其特定歷史時期的特殊時代需求。同時,它們也反映了宋人對個體讀者重新詮釋和重新想像唐代文學遺產的共同信念。最後,我將就中國當代流行文化對唐文化的再創造,以及在二十一世紀向日益多元的學生群體講授唐文學的重要性,提出一些看法。
歡迎直接在網上報名:https://forms.office.com/r/gZ3jcbLTza。成功報名者將收到確認電郵。
如有任何查詢,請回覆本電郵或致電3411 2562,聯繫本所王小姐。
